岁月如歌 初心不改

珠海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标志

文|李志方

  在与设计师沟通30周年纪念Logo设计概念的时候,我提出要把“政府、企业、协会”作为三要素。几经修改,最终定稿的图形,比较完美的体现了这一要求:红色弧线是英文字母G,代表政府(Government);金色弧线是F,有双重寓意,一为Foreign-invested Enterprise(外资企业),另一层意思是Fortune(财富);蓝色部分,则由珠海外商协会会徽与寓意Communication(沟通)的C组成小写的a(Association),代表协会。整体组合成30,同时寓意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桥梁,政府、协会、企业紧密相连,携手共同促进经济繁荣与发展。

  回顾珠海外商协会30年的发展历程,不管是在政府主导时期,还是民间化改革之后,始终坚持着为投资者服务,沟通政府与企业,促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宗旨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服务的形式在变、内容在不断革新、覆盖面也逐渐扩大。尤其是近年来,随着观念的转变,从单向服务会员企业,变成既服务于企业,也服务于政府,双向服务带来的,则是服务水平的提高,更了解企业、更熟悉政府,也就能提供更好的服务。但不管怎么变革,始终坚守非营利社团的本质不变,牟利,从来不是珠海外商协会的追求。

  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,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各地外商协会的成立,本身就是极具特色的事情: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于1987年11月成立,对外经济贸易部(商务部前身)随之在当年12月,向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厅、各经济特区经贸机构下达了《关于成立地方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通知》。广东外商协会成立于1988年,珠海外商协会在1989年成立,全国最早的一批地方外商协会,也都先后在这一时期成立。外经贸部在上述通知文件中强调,成立协会是 “更有效地实行对外开放,促使我们的工作深化到外商投资企业,进一步落实政策,切实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条件,加强对外经济活动的一个新步骤”——这就成了外商协会的“初心”。

  珠海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于1989年8月,彼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10年,但外商直接投资,还处于比较谨慎的时期。90年代初,佳能落户珠海,掀起了第一波外资进入珠海的高潮,一批日资企业扎堆投资珠海,欧美企业也大举进入,港澳台企业增资扩产。此后,外商投资形式也渐渐发展为以外商独资为主,中外合资或者合作项目占比日趋减少,或者仅仅出现在一些重大合作项目上。珠海经济发展的路径,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定义为外向型经济,外资、外贸是政府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,外资企业理所当然的成了香饽饽。九十年代末期,珠海时任市长高度重视外资工作,并定下了每月一场外资企业座谈会的制度,要求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参加,与外资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座谈,听取企业意见、现场答复企业问题、解决企业困难。珠海外商协会作为会议承办单位,负责组织企业、联系政府部门、安排会务,并在会后跟踪落实会议决定。这一会议制度高效务实,为许多外资企业解决了不少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,成为一段佳话。

  进入新世纪,更准确地说,是我国加入WTO之后,外贸迎来了几何级数的增长,外资企业在享受人口红利、政策红利的同时,享受了市场红利,直至2004年,首度有会员向协会反映了“招工难”问题,珠海外商协会根据调查结果,向市政府提交了《关于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招工难的报告》,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,对企业的影响,并提出了相关建议,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,招工难自此成为政府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。而在此前的2003年,珠海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就已建立,珠海外商协会作为创始成员之一,代表会员反映意见,提出建议,每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,珠海外商协会都根据企业意见,反馈给人社部门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,此后外资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,主管部门也意识到这一点,开始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,2009年,珠海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组建,珠海外商协会作为成员单位,与当时的市科工贸信局、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,力推加贸企业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。2013年,珠海外商协会于被认定为珠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,2014年,珠海外商协会被评为“5A级社会组织”。 2014年起,承担起珠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投资经营信息联合报告办公室工作,2016年,成为广东省商务厅指定的广东省外经贸运行监测珠海点。协会的工作越来越多,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,相应地,得到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。

  珠海外商协会的三十年,是服务会员的三十年,也是与会员企业共同成长的三十年。三十年岁月如歌、初心不改,三十年与你并肩,同心、同步。



原载:《如歌》(珠海外商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特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