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日本到广东珠海,从那一片海到这一片海,他跨越三千公里,远渡重洋,只为拥抱最初的梦想。25 年来,他将日式精益管理方法带到了企业的每一个环节;他让创新驱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电“匠人”,融进了企业灵魂里。他,就是珠海共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太越俊达。
文| 饶倩婷 图| 廖昀
装备制造业是一项基础性、战略性产业,是各国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,彰显着综合国力。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,珠海的制造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步前行,全日资企业珠海共电有限公司成为了其中的弄潮儿,并成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之一。
从全厂仅有第一条生产线,到拥有设备开发七项实用专利、两项发明专利的行业领军者,距离究竟有多远?坐在有序运转的厂房里,聊起自己与共电一路共同成长的故事,太越俊达眼里始终闪着光。那一刻我们看到,他数十年的追梦历程的赤诚之心,以及内心纯粹向上的力量。
跨界转身:要当就当不凡的追光者
珠海共电这家企业文化内涵与底蕴,就如与董事长太越俊达对坐把盏茶香侃侃而谈,时而大辩若讷,时而方寸耕心,时而金戈飞舞,给人以严谨向上、铿锵明智的感觉。在太越俊达的身上,既有企业家的深虑、远谋,也有传统制造行业耕耘者的专业、进取。
2007 年,站在珠海这块能激励人燃烧的热土上,太越俊达带着自己的梦想,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展拳脚。在日本高校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,毅然决然转行,选择了在日本的共电集团工作,负责管理国内事务。一脚踏入了这个行业的他,开始接触制造业的方方面面。
“在过去,我国在制造业方面比较粗糙,不能做很精密的产品。把日本本土的制造技术、管理方式带到这来,结合国内社会的各种特色,在产品制造、制度管理习惯养成、传帮带方面始终坚持不动摇,”太越俊达说,共电最初是落脚在深圳。成立之初,仅仅只有一条生产线,两年后,共电管理者敏锐地觉察改革开放的前景,于是与华南计算机、中日咨询三方合资在广州设立了“广州共电有限公司”,三年多后因为种种原因,共电兜兜转转最后锁定了珠海,成立了“珠海共电有限公司”,迈出了独立经营的第一步。
1998 年开始,日本汽车、摩托车制造业进入国内,摩托车在这片大地开始盛行。本来只是做来料加工家电、通讯继电器的共电,与欧姆龙签订技术转让合同,走上了车载继电器制造的道路。然后,边为客户贴牌制造一些家电、通讯继电器,边用欧姆龙的技术,制造车载继电器,向国内的汽车、摩托车厂家提供继电器,成为了一边来料加工、出口产品,一边在国内直接向汽车、摩托车公司销售产品的制造公司。
进入2008 年,国内各个城市逐步开始限摩,当摩托车销量下滑时,汽车迎来了步入家庭的时代,而随着汽车产品增量的同时,各个厂家开始要求降低成本。对于共电来说,第一个困难时期开始了。“降本只有走国产化道路,在当时各供应商的加工水平还欠缺的时候,珠海共电加大力度,推行零部件我国生产,把生产产业链带入国内,完成了部品国产化的战略转移”,太越俊达回忆起共电曾遭遇过的首次挑战,感慨万千,凭借着共电人敢想敢拼的那股劲,顺利闯过了这关考验。
匠心筑梦:每天只做好一件事
从小小的螺丝帽到机器的零部件,从带有魔性的继电器到走进千家万户的家电,太越俊达透露,珠海共电走到今天,取得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发展成果的“武器”就是他们雷打不动在坚持的“三大方针”——创新节约育人才,环境整备赢品质,坚持健康树精神。
“这么多年,我也只是做了这么一件事!”太越俊达在总结成功的偶然与不偶然因素时,他也说“专注,匠心,坚持”是最重要的,尤其是“坚持自己的初心”。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”,这个行业所承载的,则是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,珠海共电,就用实打实的产品制造硬功夫,教科书般诠释了制造业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工匠二字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,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息。“工匠精神”不仅是职业技能,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。“工匠精神”的理念就是,从容独立、踏实务实;摒弃浮躁、宁静致远;精致精细、执着专一。
领导没有特权,带头扫厕所,和工人一起吃饭,要求全厂上下每个人都动手整理整顿……太越俊达眼中“简单的事”,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习惯的养成,心无旁骛地把简单的事情精益求精,重复做到极致。十年前,珠海共电就在公司内部开展了垃圾分类制度、能量递减运动,八年前他们还获得了东风本田首次评选出的首位环境优秀企业奖。
“要做就要做彻底,各个方面解决问题要在几月几日完成、改好、确认”,太越俊达说,面对大环境下行业未来发展的许多不确定性,共电就是以最质朴的企业执念与信仰,不断深入加大投资力度,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,潜心做产品,直至做出了国内顶尖的世界一流产品。
创新聚变:让腾飞之路步履笃定
深耕珠海25 年,珠海共电是靠什么鞭策着自己一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?太越俊达说,创新不是现有技术与知识的简单叠加,而是一种“革命性”变化,创新不是单方面、孤立地去创新,而是要全面、整体去统筹、去规划。不仅要看当前,还要看长远。
从2013 年开始,珠海共电利用自己能造设备的优势,每年有计划地开发制造自动化设备。在用工成本不断提高、各个厂家纷纷要求降价的环境下,共电人顶着压力,鼓足勇气,转变思维,用五年的时间扭转了局面:主力产品的制造线全部实现自动化,节省了60% 以上的人力。由于生产节拍的加快,不良率的降低,大幅度降低了成本。自此,珠海共电低开高走,2016 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,次年被评为广东省继电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,到了今年亦被珠海市选为市重点企业技术中心。
采访中,一个“特殊”的部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“研发产品和生产管理有所不同,立足于科学数据,产品经研发后要通过耐久测试,待达到所有的科学指标要求,才可以确定投入生产。”太越俊达说,共电的产品单一,品种多,商品开发部是共电的最核心。从研发到生产、试产、批量生产,要经历设备的功能性能等指标反复不断改进的过程,这需要一个极其缜密的管理程序,必须按照系统管理制度来严格实施和执行,确保每一件出品“下线即为精品”。
走专业化道理,做自己最熟悉的工作,共电的未来会继续走专业化道路。随着汽车的电动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,珠海共电的目光瞄准了更加小型化和基板式继电器的研究上。于此同时,更为精密的高精度自动化设备领域的开发也是太越俊达看重的方向。“我希望共电可以发展成为一家全球的、高品质的继电器企业,成为全新的自动化装备制造业标杆”,太越俊达眼中的未来,蕴藏着巨大机遇和无限遐想。
原载:《如歌》(珠海外商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特刊)